36歲開始跟著兒子這樣學畫畫,最好的藝術教育是自由表達和感受美好

36歲開始跟著兒子這樣學畫畫,最好的藝術教育是自由表達和感受美好

文 |?尼奧媽

作者是一位臺灣媽媽

育有一個可愛兒子,名叫尼奧

運營有博客:尼奧媽的新媽媽主義

學院君說:我們曾分享過《BBC拍給孩子的8部藝術紀錄片》《為什么美國孩子都會畫畫》《請把孩子視為“創(chuàng)意合伙人”》等系列關于美學與藝術啟蒙的好文,無一不再重申常識并引導自我追問:藝術教育的本質是什么?今天再分享一篇專欄,從一位媽媽受到的啟發(fā)說起,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如果一開始就功利地作畫

孩子很難因藝術而愉悅

在一個大雨的午后,我即興拿出了顏料和水彩用具,跟孩子玩起了色彩游戲。想畫些具體的花鳥蟲魚,腦子卻一片空白,想和孩子一起來個藝術創(chuàng)作,卻怎么也想不出任何idea。

我隨意涂抹了一陣,無聊感侵襲而來?;剡^頭去看孩子,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他正在專注地往紙上擠壓著各種顏料,特別認真,好像擠顏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投入的事情。過了一會兒,他又找來了一把玩具菜刀,開始刮畫筆??粗⒆涌鞓返贸两谧约寒嫯嫷氖澜缰校彝蝗划a(chǎn)生疑問:如果這是我第一次畫畫,我會怎么做?

于是,我做了從來沒有做過的事(幼年時不曾做過,學畫期間也未曾嘗試)。

我完全放棄了控制畫筆的水份、顏料與自我意識,用紅、黃、藍三原色水,隨意、隨機地將顏色噴灑。毫無主題、毫無目的,也無需在意其他人認同?;畹?6歲,第一次覺得:“我好自由?!?/strong>

36歲開始跟著兒子這樣學畫畫,最好的藝術教育是自由表達和感受美好

(母子倆“任性”后的成果)

一開始,孩子有所保留地(或想要謹慎地)涂抹顏色,甚至有點懷疑媽媽說“怎么能這么隨便噴灑呢”,但看著我自顧自玩得全身臟兮兮的模樣,他的顧忌就暫時拋到腦后。

我立起未干的畫紙,任顏色自由地流動,我們無法預測每個顏色的去向與終點,但我們是創(chuàng)作與藝術的一部分。我們已經(jīng)很久沒有享受過本能式的運用肢體,享受純粹的愉悅。

在我看來,學藝術大概就是如此——自由地表達,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心,偶爾拋開技法和標準,也許更能找到最初的愉悅。

現(xiàn)在很多孩子都是從小學畫,多是為了培養(yǎng)藝術內涵,有天分一點的,會為了走入正規(guī)的藝術體系而學習各種技法。幸運地成為藝術家之后,為了謀生、為了突破、為了宣揚、為了引領時代……藝術理念了然于胸,藝術技法也日漸嫻熟,卻也容易被這些框架所限,反而難以體會藝術帶來的美好

這實在太可惜了。

36歲開始跟著兒子這樣學畫畫,最好的藝術教育是自由表達和感受美好

“老師,兒子真的沒有要當畫家!”

“不幸”的是,上小學以后,兒子雖然還是喜歡畫畫,卻變得不那么自由了。

當時一年級剛開學,外籍老師跟兒子的班主任老師抱怨,我兒子都不聽從老師的指令,不把顏色涂滿,而且涂得很丑。

于是我也回應:“我兒子以后沒有要當畫家,或是以涂顏色為生,如果老師的指令沒有引發(fā)他想完成的興趣,那老師可能要重新檢視備課內容。另外,美丑這種東西很主觀,如果老師希望他有積極的態(tài)度,我可以提醒他,但請不要抱怨他畫得很丑?!?/span>

我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不希望兒子對藝術的興趣與熱情,會因為“沒有天賦”,或者僅僅“不遵守要求”就被澆滅。

在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曾經(jīng)遇過一個女班長。她是一個天賦異稟、畫啥像啥的人。無論是可愛的人物畫,或是精準的炭筆素描,都非常純熟,而且沒有匠氣。

有一次,看到她畫的盆栽素描畫,植物的葉片畫得干凈又靈動,于是問她,“畫畫老師怎么教的?”

她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每個禮拜去老師家,老師就隨便叫我在他家找個東西畫,然后老師就去吸地、打掃家里,最后再過來指導一下?!?/span>

原來,女班長的父母很早就了解自己的孩子有十足的天賦,所以拜訪了名師,而這位名師也是看在女班長的超高天分,才肯收下的。而名師之所以是名師,當然教法鐵定與畫畫補習班有所不同。

他讓學生自由選擇場景,而不是擺設好叫學生畫。因為他知道,真正的藝術家,就是要學會在雜亂的生活物件中“取舍”,然后放進自己的構圖中。但不是每個學生都有這樣察覺環(huán)境的能力,所以他就要故意去干點別的,看看這個女班長,是否可以不受影響,依然維持平穩(wěn)的觀察力。

你看,這位老師教的不止是畫畫的技巧,而是一種啟發(fā)。但這種對生活細節(jié)的敏銳,可不是訓練就訓練得出來的,幾乎可以說是一出生就注定了的。

從小開始,我身邊有不少天生的藝術家,所以我很清楚,關于繪畫,80%來自天份,20%來自努力。就像我自己,無論怎么掙扎,最后還是不及天份高的同學隨便幾筆充滿創(chuàng)意與概念的筆觸。

乍聽之下很悲觀,但這不代表沒有畫畫天份的人就得放棄藝術。雖然如今我不是一個藝術家,甚至不曾從事相關產(chǎn)業(yè),但我很高興曾經(jīng)有這么多年與藝術如此靠近,學習正規(guī)的創(chuàng)作技法,奠定了某些部分的基礎?,F(xiàn)在隨著年齡漸長,慢慢地可以將人生歷程與藝術的語匯交織出一面極度個人化的格調之墻。

藝術的范疇很大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是美感、是藝術品味,并不盡然是“以創(chuàng)作為生”這樣狹隘的觀點。這就是為什么,我不希望任何一個老師,純粹以畫得像不像、美不美來打擊孩子。

36歲開始跟著兒子這樣學畫畫,最好的藝術教育是自由表達和感受美好

讓孩子盡興地畫自己想表達的東西

當我知道,孩子并非為了美術系之路而準備學畫時,“畫得像不像”這件事,早就換成了“畫得盡不盡興”。他會要求我教他畫畫,但我沒有給他灌輸所謂標準的畫畫流程,而是讓他開心盡興地畫自己想畫的。

當然,比起小學前的“涂鴉”,我如今也會引導他運用觀察力、選擇適合的素材去表達。

每一次,當兒子帶著線條交錯、構圖細節(jié)復雜,但常人無法理解的“抽象”畫作回來,我都很興奮地要聽他講解創(chuàng)作背景,因為他總會眉飛色舞地講解畫面中所有超過我腦部范圍的事。

比如,前幾天他就帶回了一幅畫:

36歲開始跟著兒子這樣學畫畫,最好的藝術教育是自由表達和感受美好

如果以單純現(xiàn)世的審美來看,老師的評分一定很低。

1、沒有涂顏色(在嚴肅的學校里幾乎是一種罪);

2、看不出來到底在畫什么動物。

但我還是先邀請他介紹這次的內容。

兒子興高采烈地說起:“這是一只狗,和一只hamster(倉鼠)……”

我:“這是一道光要把它吸上去嗎?”(開起了外星人的玩笑,但我確實好奇他把陽光的射線拉得那么長是什么原因。)

兒子:“不是。”(等著我其他的答案)

我:“是太陽嗎?”

他興奮地點點頭。

我:“哇!這只hamster(倉鼠)我一眼就看出來了,怎么能掌握的那么好呢?”

36歲開始跟著兒子這樣學畫畫,最好的藝術教育是自由表達和感受美好

兒子:“因為他毛毛的,所以我就像畫毛這樣一點一點畫,我是從耳朵開始畫的,然后嘴巴的地方我畫好后再擦掉開口,最后眼睛和鼻子涂黑黑的!”

我:“那狗呢?”

36歲開始跟著兒子這樣學畫畫,最好的藝術教育是自由表達和感受美好

兒子:“也是一樣毛毛的,所以我也畫毛毛的這樣?!?/span>

再后來,我發(fā)現(xiàn)他為這只狗畫上了影子,而且是順著陽光灑落的角度。

而如果換作是我,畫畫的順序就完全不是這樣——

我一定是先從動物的頭開始定位,然后慢慢脖子、身體、四肢……

如果我當初真的教他了,以后他畫動物也必定照著我的指示順序完成。但我更希望孩子對于自己畫的東西有想法、有詮釋,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不總是要大人告訴他畫什么才對、才好、才漂亮。

畢竟,很多當代藝術品也不見得是“漂亮”的。

很多人看到當代美國畫家波拉克的作品,不僅覺得畫得不像,甚至都懷疑這些抽象的作品完全不知所云。但只要真正了解波拉克作畫的觀念,就會深深被感動。

從小學畫的歷程告訴我,畫得像不難,有很多技法可以協(xié)助——輕輕按下攝影機的快門,就可以如實地記錄下你眼前所見的事物。

但從具象到抽象的過程,才必須與自己的內在有很多對話,必須跟整個社會甚至宇宙有密切的連結,才能突破具象形體的桎梏。如果孩子能從這些“抽象”的畫作中得到與自己對話的機會,已經(jīng)受益匪淺。

36歲開始跟著兒子這樣學畫畫,最好的藝術教育是自由表達和感受美好

從小培養(yǎng)孩子感受美好的能力

當然,我也不是說,畫得具象的孩子就沒有創(chuàng)造力。

很多孩子是有極高畫畫天份的,不用人教,他們很小就能領悟畫畫的方法,畫得奇好無比,內容精彩又充滿童趣,就如同洞穴壁畫上的牛群、馬群,當時的人用很有限的顏料,就能畫出生動的線條。

在發(fā)掘孩子天賦的緩慢過程中,極需耐心,甚至對于他們遭遇的挫折與暫時性的自信心低落,也要忍耐。讓孩子找到自己,別無他法,就是給他時間,而且是用他自己步調走的時間。我深信,父母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讓天賦發(fā)光”,如果你的孩子擁有極高的繪畫天份,請繼續(xù)畫下去,對孩子、對世界都是很好的事。

但我也相信,就算我們的孩子,畫得不夠“漂亮”,甚至只是純粹地不喜歡畫畫,我們依然可以培養(yǎng)他們感受美好的能力。

藝術有很多樣貌,接近藝術也有很多不同的途徑,既是每一次天馬行空的自由繪畫,更是每一次帶他跑畫展、逛藝廊、欣賞周遭小細節(jié)的時候。

在未來,如果兒子可以突然開竅,成為一名以藝術維生的創(chuàng)作者,我陪他一同走過的各個展覽也必定成為他的養(yǎng)分。孤單寂寞的時候,他也許會想起,以前媽媽曾經(jīng)在這個美術館跟講過馬格利特的故事。他會知道,他的媽媽,愿意去感受生活中所有細膩的細節(jié),并且分享給他。

若未來他的人生朝著其他的方向去,我很確信藝術仍然在他生命里,因為記憶中有媽媽陪伴的畫面,都會成為溫暖的力量。

最了解孩子的永遠是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愛與陪伴,對孩子不需有任何自我投射的期待。在很多年前,我也曾經(jīng)希望,孩子可以完成我的夢想——成為一個藝術家,但是如今,我放棄了,也坦然了。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完全放棄了對他畫畫的指導,我依然支持著他,當他需要被理解的時候,我一定在。

 

發(fā)表評論